中国电子网 - 电子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行业分析 | 行业预测 | 市场行情 | 电子新品 | 设计技术 | 展会信息 | 行业动态 | 政策法规 | 国内新闻 | 国际新闻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政策法规 > 中经评论:“上头电子烟”是毒,碰不得!
L.biz | 商业搜索

中经评论:“上头电子烟”是毒,碰不得!

信息来源:ioocoo.com   时间: 2023-09-28  浏览次数:2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上头电子烟”是毒,不是烟。不要让电子烟成为青少年的“第一口烟”,更不能让“上头电子烟”成为青少年接触毒品的渠道。

伸向年轻人的“黑手”,出现一只,就要斩断一只。

据媒体报道,今年以来,多地警方破获的新型毒品案件显示,一些类似电子烟的“上头电子烟”已成为重要的涉毒工具。比如,江西省瑞昌市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00后”向未成年人贩卖“上头电子烟”案,被告人王某某、柯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上头电子烟”案件,被告人“00后”肖某获刑六个月……

我们为警方工作点赞的同时,也要再次强调“上头电子烟”是毒,不是烟。事实上,导致“上头”的主要成分是合成大麻素。这是一种新型毒品,比传统大麻具有更强的致幻效果和成瘾性,长时间吸食会导致幻视、焦虑、意识不清等反应。为此,2021年7月1日起,我国正式整类列管合成大麻素类物质等新精神活性物质,这意味着所有品种的合成大麻素类物质都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毒品。

这样的新型毒品理应引起高度警惕。一方面,一些不法分子会以各种方式诱导年轻人吸食“上头电子烟”。在“比普通香烟有劲”“越吸越上头”“感觉像高空飞行”等标签的蛊惑下,将“上头电子烟”误以为是普通电子烟的年轻人,吸后才发现“悔之晚矣”。另一方面,我国的电子烟市场正在急速扩张,五花八门、口味众多的电子烟受到一些追求“好玩、猎奇、新潮”的年轻人热捧。而电子烟内含成分难以甄别,也给新型毒品混入其中制造了机会。

撕下“上头电子烟”的“伪装”很重要,各方合力精准打击同样不可缺少。从生产源头看,合成大麻素类物质显然并非普通百姓所能提取制作。当下抓获及判刑的多为“分销商”,将来在各部门协同打击治理下,顺藤摸瓜找到“制造商”,或许能事半功倍。就销售渠道讲,一些不法分子是通过社交软件联络交易,再依托快递、闪送等物流服务发货运输。如此买卖行为更加隐蔽,还需要职能部门联合相关平台企业强化线上线下监控,充分利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为治理工作服务。

应当看到,相比十年前,我国人群吸烟率虽有下降,但整体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目前电子烟的使用率处于上升趋势,特别是年轻人吸食率相对较高。进一步说,从全面排查清理校园周边电子烟销售网点,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到全面摸排酒吧、夜店、KTV等年轻人聚集场所销售、吸食“上头电子烟”等涉毒品违法犯罪情况,再到结合校园安全教育,向中小学生讲解吸食电子烟的危害,增强青少年识别抵制电子烟的意识和能力,对“上头电子烟”的治理,既要依靠事后打击,还需要加强预防,更离不开社会共治。

这样的话题,就要月月讲、年年讲。不要让电子烟成为青少年的“第一口烟”,更不能让“上头电子烟”成为青少年接触毒品的渠道。毒品带来的“快感”只是一瞬间,但它造成的伤害却需要你用一辈子去承受。请谨记:不好奇、不尝试。(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果味”电子烟为何还能买到?

禁吸电子烟,不能止于高铁

(责任编辑:李焱)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电子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