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穆长春介绍,央行数字货币DC/EP采取的是双层运营体系,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者是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
日前,央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主办的“第三届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上谈到央行法定数字货币(DC/EP)时表示,从2014年到现在,央行数字货币的研究已进行5年,现在可以说是“呼之欲出了”。 穆长春指出,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发行数字货币,采用纯区块链架构无法实现零售所要求的高并发性能。从这个角度来看,央行层面决定应保持技术中性,不预设技术路线,也就是说不一定依赖某一种技术路线,“并不一定是区块链,任何技术路线都是可以的,我们可以称它为长期演进技术(Long Term Evolution)”。
据柒财经旗下柒闻网此前报道,今年8月2日,央行召开2019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对2019年下半年重点工作做出部署。会议要求,下半年要做好八项重点工作,其中就提到了央行法定数字货币的相关内容。 具体来看,因势利导发展金融科技,加强跟踪调研,积极迎接新的挑战。同时,会议强调,加快推进我国法定数字货币(DC/EP)研发步伐,跟踪研究国内外虚拟货币发展趋势,继续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 据了解,央行曾有过用区块链的设想,还设想过“一币两库三中心”的架构。但实际上,在央行这一层是技术中立的,这个数字货币既具有数字货币的特征也就是价值体系特征,又具有账户松耦合特征,还具有无限法偿的特性。 据穆长春介绍,央行数字货币DC/EP采取的是双层运营体系。其中,单层运营体系,是指央行直接对公众发行数字货币。而央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者是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这就属于双层运营体系。 为了保证央行数字货币不超发,商业机构向央行全额、100%缴纳准备金,央行的数字货币依然是中央银行负债,由中央银行信用担保,具有无限法偿性。同时,双层运营体系不会改变现有货币投放体系和二元账户结构,不会对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形成竞争。 穆长春认为,对老百姓(603883)来说,基本的支付功能在电子支付和央行数字货币之间的界限实际上是相对模糊的,但央行未来投放的央行数字货币在一些功能实现上与电子支付有很大的区别。 在穆长春看来,从宏观经济角度来说,电子支付工具资金转移必须通过传统银行账户才能完成,采取的是账户紧耦合的方式。而央行数字货币是账户松耦合,即脱离传统银行账户实现价值转移,使交易环节对账户依赖程度大为降低。同时,像现金一样易于流通,有利于人民币的流通和国际化,并实现可控匿名。 穆长春强调,央行数字货币必须有高扩展性,高并发的性能,它是用于小额零售高频的业务场景。为了引导央行数字货币用于小额零售场景,不对存款产生挤出效应,避免套利和压力环境下的顺周期效应,可根据不同级别钱包设定交易限额和余额限额。
来源:互联网金融新闻中心
声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互联网金融新闻中心。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